记者 王秉文
视频制作 | 杨春治
寒冬腊月,记者见到郑永强时,他正和茶棚村“两委”班子成员带着米、面、油等节日慰问品,对村里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生活状况。外面北风呼啸,屋里暖意融融,郑永强一边拉着村民的手,一边同他们唠家常。茶棚村村民白秀娟大娘高兴地告诉记者:“郑书记带领工作队给村里带来了新变化,道路改造、垃圾清理,还建了村庄记忆馆,真不错!”
郑永强
2021年8月,市城管委废管处副处长郑永强来到宝坻区大口屯镇茶棚村和牛家牌镇后普贤坨村,担任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队队长。带着对村庄发展沉甸甸的责任,郑永强带领工作队成员踏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了解村情民意,找短板、查弱项,向村民介绍村子的未来发展目标,倾听他们的想法。“我们制定的发展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重点在于激发经济薄弱村内在动力。”郑永强说。
郑永强(右一)到村民家走访
针对茶棚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作物价值不高的现状,郑永强多方调研。他通过市农业农村委联系引进了市农科院作物所黑糯、甜糯两个鲜食玉米新品种并指导试种。在品尝鲜食玉米的口感,了解鲜食玉米的市场潜力后,村民们纷纷表示,要让自家的田也种下这“科技玉米”。“这次试种的鲜食玉米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下一步就可以推广种植了。”茶棚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勋说。在后普贤坨村,利用坐落在这里的牛家牌镇园艺花卉产业园,郑永强启动了花卉种植项目,定向为各大公园和单位供应节日装饰花卉,提高了村民的收益。
茶棚村的女红布艺有着优良传统,郑永强帮助村民开发出饱含祝福的布艺葫芦、虎头枕,以及具有宝坻农产品特色的布艺辣椒、大蒜等手工制品,并推动这个项目参加区级“非遗”评审。村民王淑珍说:“缝制小葫芦、小辣子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我的爱好。郑书记帮我的布艺产品找销路,能让我们多挣钱。”
郑永强(左一)和村民商量如何将女红布艺推向市场
为了给村民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郑永强借助市城管委的优势,通过水上公园商业设施自营平台进行公益助农活动。2022年11月,他在水上公园组织了为期20天的助农展销会。现场摊位上,村民们销售后普贤坨村的大米、茶棚村的特色手工布艺品和其他近百种原生态农副产品,累计销售额200多万元,火爆的销售场面令村民倍感振奋。“通过农副产品的‘出村进城’,搭建产销衔接的桥梁,帮农户增收的同时,也让市民在家门口直接买到货真价实的新鲜农副产品。”郑永强说。
助农展销会销售火爆
如今的农副产品销售需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郑永强联合宝坻区邮政管理局等单位,开展了线上农副产品销售工作,并借助网络平台打造全区扶持工作队联合体助农商铺,拓宽全区优质农副产品、手工艺品营销渠道。“目前邮乐小店助农直播活动已成功开展,反响不错。”郑永强说。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为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护村子的历史传承,郑永强通过走访调研,深入挖掘两个村子的历史文化底蕴,收集老物件,建设村庄记忆馆。他说:“我们整理和汇总了村子的历史由来、家乡人物志,通过展示老物件、回忆老故事,留住乡愁。”
茶棚村村庄记忆馆
在茶棚村村庄记忆馆,展示着一张张老照片,还有各种老地契、老农具等。“让年轻一代通过村庄记忆馆了解村子的历史,增强归属感。”郑永强说。在后普贤坨村,他创建了“峨眉书苑”(了凡文化宣讲基地)、“博学堂”农村书屋,他引入公益资金10万元,购置课桌椅及书画用品,还联系宝坻区文旅局捐赠图书及画册500余册,丰富了农家书屋的藏书,为村民带来精神食粮。
宝坻区文旅局为了凡文化宣讲基地捐赠书籍
郑永强说:“要将这些文化基地建设成为传承好传统、传递好家风、倡导好家教的平台,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培育和弘扬筑牢文化根基。”驻村工作队以农家书屋为依托,在两村开展“快乐大篷车”暑期公益课堂,为中小学生开设书法、国画、口才等素质拓展课程,真正地让农家书屋活起来、用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
协调相关单位为村里添置各种硬件设施,开展爱心助学捐赠活动,邀请书法名家题写村名,举办垃圾分类、法律知识学堂……驻村一年多来,郑永强着眼乡村实际,坚持党建引领,稳步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如今的后普贤坨村和茶棚村,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郑永强说:“党的二十大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工作中我要多做谋划多出力,想群众之所想,行群众之所托,让村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